摄影新视界|新闻摄影网

标题: 【探讨】不吃一堑,何长一智?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力    时间: 2017-6-25 00:24
标题: 【探讨】不吃一堑,何长一智?
本帖最后由 陈力 于 2017-6-25 00:47 编辑

   看了陶明老师“小小的瑕疵也会遮掩美玉的光泽——读姜良臣先生的《观涛》”帖子及姜良臣老师的回帖,也想凑个热闹,说上几句。

   眼下的摄影网站上,发了几个帖子的摄影人都被网友尊称为大师,圈内中摄协的会员也比比皆是,在这个遍地“大师”的圈子里,读到陶明老师一篇意见中肯的帖子,眼睛一亮,其实,我们的圈子里,太需要这样“知无不言”的点评而不是伸出拇指点赞了。

   剪裁后的照片和原片相比,不管你是大师还是中摄协会员,还是去街头选购年画的农民,哪个更是摄影作品,是一目了然的。不是说到突出了人物就是新闻摄影。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虽有各自的侧重和表现手法,但其高度的一致性就是如何能打动人,让人记住。新闻也好,艺术也罢,都是围绕所表达的主题,通过摄影手段,用构图、光影、前后景的衬托来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让人过目不忘。姜良臣老师的《观涛》,如果从生态意义上,也是一幅新闻摄影。那么,新闻摄影除了人物,其他都不需要了吗?不是!一张好的新闻摄影照片具备所谓艺术摄影的全部要素。如果将这二张照片供编辑选择,我想,编辑也会选择剪裁后的那张。因为,摄影是小学算术里的减法。

   姜良臣老师也是我的朋友,拿他的作品说话不会招来反感和误解,所以我就口无遮拦啦。

   姜老师的原作和陶老师剪裁后的作品,差别之处就是作为前景的树枝的去留,我们知道,前景的运用是为了烘托、突出主题服务的,如果前景在画面里意义不大甚至抢了主题的眼,那就该舍弃。

   姜老师的回帖中,有几个观点我不能苟同,说出来与姜老师探讨——

   一是可尝试着不去迎合评委、迎合媒体,拍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我想说的是,评委和媒体,不是想迎合就能迎合的,自己喜欢的也不一定就是作品。我们摄影,如果从爱好和自娱自乐的层面上,那什么都不需要说,如果要从作品的层面上,那除了有自己的个性,还需要有更多的人认可。

   二是关于前景的运用。姜老师认为风景重在意境渲染,那几个人只是为了点睛,如果舍去前景,为拍人而拍人,缺乏含蓄,或许这才是风光与新闻的不同罢。从原图看,前景是黑乎乎的树枝,杂乱而抢眼,画面给人第一眼印象就是作为前景的树枝、中景的山头和远处的云海。再看作品的主题——观涛,读者会问,谁在观涛?常识上应该是人,拟人化也可是物,作者可能想大而全地把二者合二为一,但一网不能打尽所有的鱼,一个画面拍不下所有的风光,作为观涛的主题,人,被淹没了。前景运用的好,定为作品锦上添花,反之,则可能将原本可成佳作的沦为废品。
   
  我要为姜良臣老师点赞的是,“在明知吃亏的前提下,我依然选择了坚持,机率小也不是没机率。”人不可没有个性,坚守、坚持是一种情操。但我更相信,只有常常“吃一堑”,才能不断“长一智”。

      请各位影友批评指正!!

摄影新视界网是影友们交流的网站,影友们发表不同意见才能相互提高。期盼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剪裁前的作品《观涛》。

作者: 陈力    时间: 2017-6-25 00:26
标题: 陶明:小小的瑕疵也会遮掩美玉的光泽

  ——读姜良臣先生的《观涛》


       因为工作的缘故,尽管在空中见过无数回无与伦比的美云美海,也阅读过很多摄影佳作上空前绝后的波涛与彩霞。而霍山屋脊山的云海,则是我在地面上亲眼看到、切身感受到的最美云海。


    黄山我上过5次、华山我上过20多次,却没有一次碰见过一些摄影作品上的云海。屋脊山则不同,它坐落在著名的佛子岭水库之侧,稍微注意一下天气动向,登临屋脊山就能看到万顷波涛的云海。我和我的朋友们,多次去那里,每一次也基本上都如愿以偿。这也正是屋脊山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摄影新视界网上读到姜良臣先生的作品《观涛》,倍感亲切。


    我第一眼见到这幅作品时,只是一眼而过,并没有引起的特别关注。只是作者的大名和屋脊山让我多停留了几秒,仅此而已(这是真话,请姜兄包涵)。可过了一天,网站的大图却显现了这张作品,原来是被超版加“精华”了。这时,我再次点击画面,仔细观之,才发现画中的一排小黑点都是摄影人在“观涛”——标题非常的恰当,不禁暗暗为作者叫绝!

剪裁前的作品《观涛》。

      可当初为什么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和加“精华”呢?

    摄影作品是视觉艺术,映入读者眼帘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很多作品是瑕不掩瑜,而这幅作品恰恰恰是小小的瑕疵遮掩了美玉的光泽。

    作者可能是为了表现在山峰上“观涛”的意境,专门将山峰上的树枝作为虚幻的前景作交代。虚幻的树枝又正处于视觉最佳点上,读者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前景。至于“观涛”的主体——人,读者却视而不见了(他们处于非常不显眼的位置上);翻腾的云海虽然恰似佛子岭水库放闸的洪水,气势宏伟,却大打折扣。

    作者在拍摄过程中,没有人云亦云挤于一处,而是别具一格,用独特的角度,巧妙地运用大面积波澜壮阔的云海,反衬观涛人的微小,实在的高明。

     一张本来特别棒的佳作却因为前景的运用不当而失色,有些可惜。摄影艺术本身就是遗憾艺术,在没有可能再遇有同等光影的情况下,去瑕存瑜,让玉发挥本身的光芒,最佳的弥补办法就是“剪裁”——剪去瑕疵,突出美玉。

剪裁后的《观涛》。(应该还有更多的剪裁,大家可以一试)

      把拍摄的照片剪裁出精确的构图比例,尤其是画面的构图和尺寸,把能吸引人的部分留下,没用的部分裁掉,让照片构图更完美,是每一个摄影人所希望的。

  是否对一幅画面进行裁切,关键是你对画面的满意度是多少。剪裁减少了原始影像的内容,从而可以改变影像所表达的含义: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这样做的动机。我们将不吸引人的部分裁掉,将那些吸引人、并且可以充分传达信息的部分留下。

   最佳或折中的办法是简约构图。好的构图不用剪裁,不过很少会出现这种令人满意的情况。剪裁要避免裁切画面大部分内容,这样将会降低影像的画面质量。

   以上纯属个见,相互交流,不妥之处,多谅!


作者: 陈力    时间: 2017-6-25 00:27
标题: 姜良臣老师的留言
   很久没有上摄影新视界,今天才看到陶明老师的点评。
     我听过陶明老师的课,也看到陶明老师的很多佳作,能深刻体会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只是多数时候很难改变,或是不想改变。

     在艺术摄影的表现手法上,这种构图是以大衬小,特别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不可否认,在海量的稿件和走马观花的评委读图中,这是相当吃亏的,所以,投了很多次都没有获奖。


       跟摄影大咖们相比,我的摄影时间不长,最近2-3年才开始静心读图。原来是为了冲刺中摄协,拍照多是有些功利色彩,可愿望达到后,才发现那一张证书仅仅是代表你摄影入了门!我现在这么讲,也并不是说明我现在能放下功利,我也是俗人,依然有着灵魂深处的渺小。只是,在功利的背后,或可尝试着不去迎合评委、迎合媒体,拍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整套变焦镜头,所以,我们拍照完全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后期裁减,或者完全不必要后期裁剪。

     我喜欢大环境、大氛围下的小主体,小到你不细看就能忽略它的存在,或是利用多余元素,半掩半藏主体。我也喜欢大场景下的某个局部,斩头去尾,让你永远感受不到它的全貌,细无巨细的交待只会让它更加乏味。

      事实上,陶明老师的观点很对,要让多数人注意到这几个容易被忽略的主体上,除了裁剪,别无他法。前景的运用,也是希望读图者用心才能发现他们,风景重在意境渲染,那几个人只是为了点睛,如果舍去前景,为拍人而拍人,缺乏含蓄,或许这才是风光与新闻的不同罢。


     所以,在明知吃亏的前提下,我依然选择了坚持。机率小也不是没机率,陶明老师最终还不是看了到了吗?如果能退一步来想,摄影其实也仅仅只是一种娱乐。


作者: 李青    时间: 2017-6-25 08:17
希望这样的探讨多一些,以便我们大家从中的启发和学习😊
作者: 程晓明    时间: 2017-6-25 09:01
学习。
作者: gxf1366    时间: 2017-6-25 09:06

作者: 自在人    时间: 2017-6-25 15:44

作者: gaochengyun    时间: 2017-6-25 19:59
谢谢分享,赞!
作者: 王祥余    时间: 2017-6-25 20:59
在许多影像作品中,缺少的是主题,有的是文不对题,即使是一幅好作品也就埋没了。其次是对主体的突岀问题,在一幅作品中,主体如何突出,突出到什么程度,确实难以把握。摄影要走的路很长,面临许多困惑,主要是对一幅作品的评估最难,好在什么地方,差在哪那里,弄懂了这些才真的入门了。当然评估也是有政治、艺术、职业差异的,观点不同正常,但对真的好作品还是大体一致的,因为对美的认知还是相通的。
作者: 王祥余    时间: 2017-6-25 20:59
在许多影像作品中,缺少的是主题,有的是文不对题,即使是一幅好作品也就埋没了。其次是对主体的突岀问题,在一幅作品中,主体如何突出,突出到什么程度,确实难以把握。摄影要走的路很长,面临许多困惑,主要是对一幅作品的评估最难,好在什么地方,差在哪那里,弄懂了这些才真的入门了。当然评估也是有政治、艺术、职业差异的,观点不同正常,但对真的好作品还是大体一致的,因为对美的认知还是相通的。
作者: 李卫生    时间: 2017-6-26 09:55

作者: 龙品lcpgxl    时间: 2017-6-26 11:22
学习了!谢谢中肯的点评、分析!
作者: nikon    时间: 2017-6-26 11:35
认真学习。
作者: 姜良臣    时间: 2017-6-27 08:39
本帖最后由 姜良臣 于 2017-10-9 17:04 编辑





作者: 元元摄者    时间: 2017-6-27 09:28
欣赏,学习了。从老师们的交流讨论中启发良多,受益匪浅啊!
作者: 一鸣    时间: 2017-6-27 09:33
冒昧的说一句:剪切前后的话题,各位老师都做了很精彩的点评,就不多说了,我所说的是:仔细一点看,在主题山丘的边缘有较明显白光。。。。而这白光和云层的光影不太协调。。。。。。能将这道白光处理掉是不是更好?个见
作者: 自游人    时间: 2017-6-27 10:36
看了各位老师的发言,颇受启发;个人觉得这样交流探讨非常好,正如说毛主席所说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作者: 鼓楼人家    时间: 2017-6-27 17:34
陈力老师好,陶社好,各位老师好。
因为喜欢摄影新视界这种氛围,我就谈谈自己对此图裁剪与否的看法,我也算是新手,讲的不对,请老师们批评。
姜老师这张《观涛》图贴上来有段时间了,貌似是一年多前的,好像第二天陶社跟帖裁剪并点评的。姜老师的跟帖我没看见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帖的,陈力老师发帖才看到。
又仔细阅读陶社的点评,姜老师的跟帖和陈力老师的看法,收获很多,摄影技巧及知识面增加了不少,在此感谢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如此丰富而又珍贵的课堂授课。
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当然了,在别的论坛,连一丝机会都没有。
言归正传
我个人观点还是喜欢姜老师的原片,也就是说不裁剪。
理由如下
1, 原片有前景—虚幻的树枝,远景—翻腾的云海,主体是“观涛的人”。层次很丰富,如果裁剪掉前景,似乎缺少些作者自己的味道,如果我在现场想必也要找个前景像姜老师这样拍摄。(姜老师原谅我这个新手讲话啊,你是老师,我只是比方说)
因为我感觉姜老师的《观涛》图是柔和了自己在现场感情的艺术片,远处翻腾的云海很壮观,中间六位摄影人排成一列,高低错落有致,自己所在的山头正好离的不太远,此情此景此时不拍又待何时?赶紧构图把如此美好的瞬间拍摄定格下来。(姜老师,我只是猜想,讲错了多原谅)
图片中虚幻的树枝(姜老师说是杜鹃花)就是个坐标定位,若干年后再回看这张图,凭着虚幻的树枝,脑海中会浮现记忆。
看来,当时姜老师的目标是冲着杜鹃花而来。
2,《观涛》中的主体
我觉得相片中的六个摄影人是虚,实际是拍摄者自己,也就是姜良臣老师。
相片不裁剪,观涛人是作者,如果裁剪了,观涛者就是六位摄影人。
3,因为我认为观涛人是作者自己,所以相片还是不裁剪为好。
以上是一个老新手的看法,肯定不成熟,陶社,陈力老师,孙老师等等老师们多原谅了哈。
最后,看了姜老师的另一张竖拍片,与陶社裁剪后对比,那真是陶社讲的天壤之别,摄影学问真大啊,不努力读图钻研,恐怕连真正的摄影边都摸不到,希望今后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能有进步。
谢谢各位老师们
贴上对比图


作者: 鼓楼人家    时间: 2017-6-27 18:35
“尊重基本的艺术规则”
谢陶社点评点拨
我这个新手需要跟着老师们不断学习
作者: 两湖布衣    时间: 2017-6-28 10:08
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 tkpxx    时间: 2017-6-28 16:13
看了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与留言,我感觉这才是摄影新视界的初衷,可惜这样的精彩交流少得可怜,但愿各位影友多谢中肯的批评与建议意见,少些没意思的夸赞吧,期待着摄影新视界从此迈上新的天地。
作者: 吴玉华    时间: 2017-6-29 22:19
期盼这样真诚的交流与切磋再多一些,各抒己见,共同提高!
作者: 李秀文    时间: 2019-10-22 13:54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摄影新视界|新闻摄影网 (http://www.photod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