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

主题

4747

帖子

4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631
金钱
25367
贡献
5290
注册时间
2013-11-26
最后登录
2020-9-5
在线时间
2729 小时
积分
47761
发表于 2015-9-28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陶明 于 2015-9-28 22:44 编辑

中国摄影师 请沉下心来拍一组扎实的图片故事2015届中国平遥国际大展在山西平遥古城落下帷幕,由腾讯大燕网主办的《大光圈 记录京津冀》摄影展也在此完美谢幕。今天送上20日分享会的完整版,当天大光圈邀请了资深摄影人、著名学者、一线图编及栏目运营者共同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图片故事的未来”,几位嘉宾与大光圈影友面对面畅所欲言,带来前沿观点和诚恳建议,也为图片故事的行业发展提供了值得思索的议题。
在分享会中,几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认为当下行业内普遍存在一种浮躁的氛围,并共同期待那些能够沉下心扎扎实实拍摄的好作品。他们说:

冯中豪:“大家一味地抢时效性,沉不下心来做东西,很浮躁的状态是不对的。”

倪华初:“急功近利的摄影师太多了,沉下心来的不多。”

任悦:“很少有人能驾驭好图片故事,这是不能着急,要一步步来的事情。”

赵亢:“深度挖掘、沉得住气、越来越下工夫拍摄的这种人的图片故事,所有平台都会极其地欢迎。”

王诺:“期待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能看到更多有新意,能够扎扎实实沉下心来拍摄的图片故事。”

王崴:“如果摄影师或图片编辑本身依然能够坚持最开始的那份初心,仍然有那份很纯净的心态,有尊重摄影的态度,图片故事一定永远会有生命力,这个信心大家是一定要有的。”

任悦:真正能驾驭图片故事的人是很少的
1.JPG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策展人,摄影评论人。其个人博客“1416教室”自2006年撰写至今,成为专注摄影文化的自媒体,并于2015年结集出版《1416摄影辞典》。她曾是纽约大学的访问学者(2008-2009),致力于影像文化的传播。

“如果把图片故事放在一个发展的语境上讲,图片故事的传播形态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出现的,伴随的是一些技术的进步,比如小型相机、照片印刷术的出现,随之就推生了一个媒介形态叫画报。美国《生活》画报当时的创办人是亨利·卢斯,这种传媒大亨在投资做刊物的时候不会是冲动型,肯定是考虑过市场需要的。他发现图片再加文字,讲一个故事的传播形态是被大众所渴望的,所以它是一个大众读物。到了今天为什么还可以再谈图片故事,就是因为它仍然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一种通俗易懂的,又是有视觉吸引力的,又能带动一些信息传播的,所以图片故事是一种比较高效的传播方式。”

拍摄图片故事是很多摄影记者最看中的,或者说是一个终极目标。对此,任悦老师认为,图片故事是真正考验一个摄影记者之所以为“记者”的途径。她谈到:“传统的摄影记者其实非常委屈,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个编辑部里处于角落人物的摄影记者,因为他没有自主做选题的可能,没有自己的版面,但是他想成为一个人物,渴望能够在图片故事方面实现自己在编辑部里作为一个记者的身份,所以我觉得图片故事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到了今天,有人从文字记者转到摄影记者,这也许是一个信号,或者会让我们感到我们的摄影阵地是不是动摇了,因为大家都开始用摄影语言来表达。在这种变革中,如果你仅仅是拍照片,在媒体里已经不足以支撑你再走下去,可能会面临一些危机。”

面对图片故事同质化的问题,任老师表示,栏目多了其实是好事,影射出当下新闻摄影或者图片故事,甚至是视觉传播的一个繁荣。“我们可能又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比如有些摄影师我不认识,但他拍的好照片,无论在什么平台发表,最后三转两转,都会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微信推送瞬间有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来看,这是以前传播形态中不可能出现的。”

“那种粗暴的,只是为了一些形式,其实是空洞的视觉表达,反映出来的是这个行业特别缺少人才。真正提到图片故事,我会认为是专题摄影,它特别考验综合能力,我认为真正能驾驭它的人是很少的。现在很多摄影师拍故事七分八凑,然后完全靠编辑缝合起来,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功力都达不到,还怎么讲故事?很多人根本对社会现实都提不出问题来,看不到要报道的事,所以只能跟风。这才是图片故事面对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大家不能着急、不能急躁,要一步步来的事情。”

赵亢:摄影师应该着眼于记录历史
2.JPG
新京报摄影图片部主编,资深摄影记者,金镜头年度杰出摄影师。

“从我个人而言,‘影像存史’这四个字我更有体会,现在的摄影师、摄影记者更应该着眼于眼下,着眼于记录历史。大家拍的所有图片故事,从细节入手都是在记录我们的生活,但若干年后都会成为历史,承载历史小小的片段。”

“互联网时代图片故事同质化其实是非常好的,摄影师要在互联网环境下挣得自己的空间,没有同质化的竞争是不可能的,这对整个业态是一种筛选功能。还有一个好处,现在各个门户网站都有类似的平台发布图片故事,让摄影师的作品有更多承载的地方,否则独树一家,大家也很难体会到图片故事有这么一个繁荣的传播环境。”

“摄影师对每一个事件的环节都有详实的记录,而且故事节奏非常严谨,我把它认为是叙事,而叙情则更注重影像的情绪表达。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吸引着两种不同的人群。有些人非常反感叙情,觉得有卖弄之嫌。反之,他们非常喜欢叙事,扎实,他们要像看连环画一样,跟着摄影师的情感和镜头,深入到被摄者的生活当中去。所以我觉得避免同质化,这是一个操作手段。”

“多年前,门户网站还处于一线主流,但这两年移动端体现出更快捷的速度和更大的传播影响力。新京报拍者网微信公号在天津爆炸时推送的图文,一小时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八小时60万+,超过了新京报40多万份的日常发行。在这种互联网新环境下,现场组图、图片故事的传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王崴:坚持初心 图片故事永远会有生命力
3.JPG
腾讯图片品牌栏目《活着》的主编,创办5年半以来,她已与上百位国内优秀摄影师有过成功合作,将《活着》运作为中国知名纪实摄影栏目,被业界认为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图片故事的传播方式,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图片故事具有标杆意义,她也曾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中国十佳图片编辑”。

“图片故事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照片形式,但可能在中国起步相对较晚,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上世纪大概三十年代,美国有一本《生活》杂志,当时这个杂志非常重视纪实摄影报道,他们找来尤金·史密斯这样非常优秀的摄影师来拍图片故事,比如非常经典的《乡村医生》。而在中国,之前很多摄影记者一直是在传统媒体上发布图片故事,互联网媒体更多地给大家的印象是复制、粘贴、转载,之前我们没有在互联网媒体上看到过像《活着》这种纪实摄影的栏目,并且是长期持续经营的。”

“2010年的时候,我们通过日常工作接触发现,其实中国有很多摄影记者他们是有拍摄图片故事的能力,并且有很强烈的发表意愿。那为什么不在腾讯这个平台上专门开辟一块领地,为这些有想法、有能力、愿意沉下心来拍摄深度题材的摄影师提供一个发表平台呢?所以在2010年5月1日劳动节这一天,我们发布了《活着》的第一期《劳动者篇》,一组图大概二十张照片左右,每张照片配一段大概100字左右的说明文字,最后再配一篇文章综述或记者手记。这其实基本上已经是各个网站都在沿用的图片故事栏目的形式,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是唯一的,因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家的阅读终端也在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总的来说它是一个沉浸的、深度的一种组照拍摄形式。”

“站在整个中国纪实摄影行业去看,目前图片故事同质化现象总的优势是大于劣势的,它带动了中国纪实摄影行业的发展。摄影师获得了更多的发表渠道,这就可能鼓励更多好作品的诞生。如果从从业者的角度看,同质化是一个有压力的现象。但拍摄图片故事这个事情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定是很正确的,而且一定是会出精华的。如果摄影师或图片编辑本身依然能够坚持初心,依然有那份很纯净的心态,有那种尊重摄影的态度,图片故事一定永远会有生命力,行业出现的那些状况不用理会太多。”

王诺:好的图片故事太少 人才流失是大问题

4.JPG
新华社《摄影月报》主编,毕业于人大新闻系,多次获中国新锐视觉联盟年度图片编辑。

“我从2004年开始在新京报做图片版,跟赵亢等摄影师合作过很多还不错的摄影作品,比如《唐山地震孤儿的30年》等,当时都获得了很多奖,看到这些作品的大多数是新京报的读者。那时网络上的转载还不是特别多,后来看到像《活着》这种栏目,每发一个图片故事,那么多的浏览量,那么多的读者直接互动,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劳动成果能够直接呈现出来,我觉得能有这样的一种方式非常好,这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拍摄图片故事是否是摄影师获得职业成就感的一个好途径的问题上,王诺认为,这可能是行业内部不太健康的方向。“这么说可能不准确,但图片故事只是众多摄影报道的一种形式。其实,摄影记者的成就感可以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摄影记者拍到一张编辑部选做封面的照片;比如在参加重大突发或是重要新闻事件时,跟其他媒体同场竞技,并获得一张很特别的或业界公认有影响力的照片;比如跟文字、视频等部门搭档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等。”

“我觉得可能是好的图片故事太少,好的题材没拍好,拍摄者没有跟上现在的表达语态去操作。归根到底,我个人感觉人才的流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说我的老朋友太多,新朋友太少,因为很多之前很好的摄影师,他们可能有了新的职业方向,比如有的人去做了管理,有的人去做了艺术家,还有的人干脆不做传媒了,这都很可惜。但是没关系,在传媒行业洗牌的过程中,一定有旧的沉下去,新的浮上来。我觉得目前行业内的一个问题,可能是像政治考试里经常说的那句话一样,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跟不上摄影师的综合需求,如果能够满足需求,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才出来,整个行业也会有更大的提升。”

倪华初:摄影师需要与职业图编合作

5.JPG
原《新京报》资深图片编辑,现为腾讯大浙网图片/视频频道主编。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曾获2012 “金镜头”年度杰出图片编辑。现在在腾讯大浙网做了一档《人世间》的图片故事栏目,记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通过小人物的的喜怒哀乐反映整个时代的变化。

“图片故事跟单幅的摄影报道区别很大,如果是单张作品,摄影师拍完后,通过后期剪裁、修改、上传就完成了,但图片故事更需要摄影师和一个职业的图片编辑来合作。我经常发现很多摄影师自己拍完编完以后,他的故事存在很大问题,因为自己去审视自己的作品往往不是最客观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有兴趣拍图片故事,最好找一个职业的图片编辑互相合作一下,再做一下修改,这样你的故事可能会更加吸引人。”

“做图片故事的网站越来越多是一件好事情,一方面像腾讯总站的《活着》,可能定位是全国性的,比如大浙网,我的定位是做浙江本省的,有些小故事可能浙江当地人会感兴趣,但是这个故事到了全国又发不了,因为并不是全国性事件,所以各个小网站还是有生存空间的。”

“在去年接触了一年来自不同工作单位的摄影师后,我感到相对职业摄影记者,自由摄影师对选题的把握能力整体偏弱。因为职业摄影师在报社工作,他的选题从报题到整个稿件的产生,会在后台有很多把关的编辑和他一起改稿子,在确定选题思路。如果是自由摄影师去操作选题的话,他可商量的人比较少,对整个社会现象的发现能力偏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冯中豪:拍图片故事时我在经历一段人生

6.JPG
凤凰网摄影师,200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系,后进入《新京报》成为一名文字记者。因为对摄影的爱好弃笔从影端起了相机,发表图片故事包括《乡村同志》、《整容失败后》、《***杀手》等。

“读图时代,文字大量的信息给人造成很大的压力,当图片插进去以后会把一些东西碎片化。所以在读图时代到来的节点,他坚定转型摄影。他说,拍一组图片故事比拍单张照片带给他更多职业成就感。因为从找选题到联系被拍摄者,然后怎么接近他,让他对你卸下心房,甚至到完成拍摄以后跟他还有后续沟通,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我是在经历一段人生,在观察各种生活的可能性,就像演员一样,感受到很多人生百态。”

回到互联网下图片故事传播的本身,我认为,一是制造热点,二是契合热点,在实时话题下挖掘题目来做图片故事,这样在传播效果上会好得多。

图片故事的同质化会导致大家一味地抢时效性,冯中豪认为当下摄影师沉不下心来做东西,很浮躁的状态是不对的。而在同质化选题做异化的表达和处理同上,他建议:“选择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拍摄方案,传达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在拍《整容失败后》时与腾讯冯海永的选题撞车,我更多地是拍她们的故事和经历,讲她的一个申诉过程。但是腾讯摄影师冯海永的作品跟我完全是两种风格,他更多的是以画面取胜,有不少环境肖像,以此来表达这个故事的情绪。”


33

主题

371

帖子

24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140
金钱
1607
贡献
130
注册时间
2014-3-20
最后登录
2021-4-9
在线时间
191 小时
积分
2408
发表于 2015-10-17 23: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事都要用心,看了反思自己一直是“随机”拍片

827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241
金钱
35975
贡献
4000
注册时间
2013-11-30
最后登录
2024-3-18
在线时间
1280 小时
积分
74319
发表于 2015-10-22 08: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实、记忆、图片故事拍摄难度大,内容多,制作时间长,用技巧更麻烦了。

52

主题

2306

帖子

725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威望
124
金钱
4617
贡献
80
注册时间
2015-7-24
最后登录
2023-5-8
在线时间
278 小时
积分
7256
发表于 2015-11-6 08: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0

主题

141

帖子

3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0
金钱
184
贡献
0
注册时间
2016-4-19
最后登录
2016-6-20
在线时间
13 小时
积分
325
发表于 2016-4-21 15: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