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吃一堑,何长一智?

查看数: 7113 | 评论数: 22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6-25 00:24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陈力 于 2017-6-25 00:47 编辑    看了陶明老师“小小的瑕疵也会遮掩美玉的光泽——读姜良臣先生的《观涛》”帖子及姜良臣老师的回帖,也想凑个热闹,说上几句。    眼下的摄影 ...

回复

李秀文 发表于 2019-10-22 13:54:36
谢谢分享
吴玉华 发表于 2017-6-29 22:19:54
期盼这样真诚的交流与切磋再多一些,各抒己见,共同提高!
tkpxx 发表于 2017-6-28 16:13:55
看了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与留言,我感觉这才是摄影新视界的初衷,可惜这样的精彩交流少得可怜,但愿各位影友多谢中肯的批评与建议意见,少些没意思的夸赞吧,期待着摄影新视界从此迈上新的天地。
两湖布衣 发表于 2017-6-28 10:08:22
学习!!!学习!!!再学习!!!!!
鼓楼人家 发表于 2017-6-27 18:35:25
“尊重基本的艺术规则”
谢陶社点评点拨
我这个新手需要跟着老师们不断学习
鼓楼人家 发表于 2017-6-27 17:34:30
陈力老师好,陶社好,各位老师好。
因为喜欢摄影新视界这种氛围,我就谈谈自己对此图裁剪与否的看法,我也算是新手,讲的不对,请老师们批评。
姜老师这张《观涛》图贴上来有段时间了,貌似是一年多前的,好像第二天陶社跟帖裁剪并点评的。姜老师的跟帖我没看见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帖的,陈力老师发帖才看到。
又仔细阅读陶社的点评,姜老师的跟帖和陈力老师的看法,收获很多,摄影技巧及知识面增加了不少,在此感谢三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如此丰富而又珍贵的课堂授课。
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当然了,在别的论坛,连一丝机会都没有。
言归正传
我个人观点还是喜欢姜老师的原片,也就是说不裁剪。
理由如下
1, 原片有前景—虚幻的树枝,远景—翻腾的云海,主体是“观涛的人”。层次很丰富,如果裁剪掉前景,似乎缺少些作者自己的味道,如果我在现场想必也要找个前景像姜老师这样拍摄。(姜老师原谅我这个新手讲话啊,你是老师,我只是比方说)
因为我感觉姜老师的《观涛》图是柔和了自己在现场感情的艺术片,远处翻腾的云海很壮观,中间六位摄影人排成一列,高低错落有致,自己所在的山头正好离的不太远,此情此景此时不拍又待何时?赶紧构图把如此美好的瞬间拍摄定格下来。(姜老师,我只是猜想,讲错了多原谅)
图片中虚幻的树枝(姜老师说是杜鹃花)就是个坐标定位,若干年后再回看这张图,凭着虚幻的树枝,脑海中会浮现记忆。
看来,当时姜老师的目标是冲着杜鹃花而来。
2,《观涛》中的主体
我觉得相片中的六个摄影人是虚,实际是拍摄者自己,也就是姜良臣老师。
相片不裁剪,观涛人是作者,如果裁剪了,观涛者就是六位摄影人。
3,因为我认为观涛人是作者自己,所以相片还是不裁剪为好。
以上是一个老新手的看法,肯定不成熟,陶社,陈力老师,孙老师等等老师们多原谅了哈。
最后,看了姜老师的另一张竖拍片,与陶社裁剪后对比,那真是陶社讲的天壤之别,摄影学问真大啊,不努力读图钻研,恐怕连真正的摄影边都摸不到,希望今后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能有进步。
谢谢各位老师们
贴上对比图

点评

如果是自己的个人照相册完全可以,如果作为公布于世的艺术作品,还是尊重基本的艺术规则更好!  发表于 2017-6-27 18:17
自游人 发表于 2017-6-27 10:36:27
看了各位老师的发言,颇受启发;个人觉得这样交流探讨非常好,正如说毛主席所说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一鸣 发表于 2017-6-27 09:33:12
冒昧的说一句:剪切前后的话题,各位老师都做了很精彩的点评,就不多说了,我所说的是:仔细一点看,在主题山丘的边缘有较明显白光。。。。而这白光和云层的光影不太协调。。。。。。能将这道白光处理掉是不是更好?个见
元元摄者 发表于 2017-6-27 09:28:29
欣赏,学习了。从老师们的交流讨论中启发良多,受益匪浅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