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的快门始终与上海城市发展的脉搏一起按动,它记录的不仅仅是上海的成长,更是通过上海这一窗口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时代变化所做的详细存档。
80年代初中断20多年的黄金饰品市场重新开放后人们争相排队购买的场面;90年代初摇滚乐演唱会第一次出现在上海的情景、“海龟”回国高潮、股民激增、交谊舞热、“大哥大”出现,1998年克林顿来访时老百姓在机场外围观场景,21世纪初的卡拉OK热,自90年代末开始至今跟踪拍摄的拆迁户生存状态的照片,“三鹿”奶粉问题等等……
不是事后的怀旧
而是现场直播
如果我们按照时间的脉络翻看雍和的照片,基本能够系统和感性地了解近30年来中国都市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不是事后的怀旧,而是现场直播,能够带我们回到那些我们都经历过但未曾留意过的瞬间。尤其是在图像的背后,他还通过敏锐的观察,借助一两句话的文字说明,将社会意义的深度推向了很少有人达到的高度!
必须具备的敏锐观察社会的目光
雍和17岁到上海崇名岛“前进农场”下乡务农,几百个人的连队,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要24小时在一起,社会关系和生活背景一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一个从小在暖房里成长的,原来什么也没见过更没干过的雍和来说,农场的艰苦生活并没有让他畏惧,相反在农场那段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雍和吃苦耐劳的毅力,让他明白了不可能完成的事也可以变成可能,同时也让雍和学会了如何和陌生人相处,这些经历让他拥有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敏锐观察社会的目光。
所以到了拿起照相机的那一刻,到了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他渴望凝固住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记得那些经典的画面中有上海百姓涌动在南京西路工艺品商店门口、渴望拥有一枚戒指、一条项链的情景,也有上海外滩18号卡地亚旗舰店开幕酒会上,富家女子表情上的自命不凡。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沿革中,一切都显得那么杂乱无章,而一切却又又被雍和的图文微妙地平衡着。在人们生活的空气中,孤独冷漠这个元素的比例越来越大;生命的节奏被人为地加快,奔波劳累之余;人们需要沟通就像需要阳光和水一样,都市正悄悄地淹埋人类的天性和个性。人们已变得不那么易于激动和满足,所有的欲望都已泛起,人们最终会迷失在这个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而当在看了雍和为我们呈现的都市影像和锋芒所向却带有幽默感的文字后,也许可以得到一点心灵上的慰寄,同时我们也可以更深刻的了解都市这个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空间。
摄影不是只给圈子里的人看
雍和的摄影已经不会仅仅从影象上考虑了,因为拍照不是只给圈子里的人看。这个圈子太小。我重视大众传媒,因为它能影响更多的人,传播的效果、传递的效果要更好一些。这也是我的目的:让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因为看了我的照片而知晓一些事情,也让以后的人了解从前。记录性的照片中最突出的应该是内容和指向,而不是突出摄影者的手法。
雍和积累的是照片而不是观念。影像的观念,那是圈子里的事,希望别人能记着的是我记录的内容,而不是一种什么摄影理念。摄影就是要传播出去,或者是留得住时代的痕迹,这比只在圈内获得叫好重要,卡拉OK太小家子气了,当然也比赚钱重要。
如果我的照片可以解读一段历史
我很有成就感
雍和提供的照片可以解读一段历史。也很认同这种做法,被大众读物认可我非常有成就感。
雍和看到一些书没有用照片,有些为它遗憾,比如反映改革进程中遇到的热点热点、难点的《交锋》。就想有照片可以给它用,用照片这书会加分的。
雍和说:“拍新闻照片要有干劲,要有敏锐性,还要对这个城市有感情,有感情才会有持续的热情和动力。我一直坚持拍到现在,至少是对这个城市有感情在。你记录它,不论是用赞赏还是批判的眼光都可以。其实干新闻的人要保有怀疑的眼光、批判的眼光,这样才能看到一些实质性的事物,表象背后的东西。现在社会上的表面文章太多了。”上海摄影家陈海汶说:“每一次看雍和的片子,都觉得是在读一本社会学方面的书,他的每一张片子都能展开一个故事、展现一个社会,我想象我要是离开地球一年,但我只要读懂雍和的片子,我照样可以了解这个社会发展的脉络。”
但是对于今天人们给予的“雍和已经无法避免地成为上海一座摄影的里程碑”、“雍和是上海最优秀的摄影者”这样的说法,雍和自己并不认同。他认为说这话的人还是不了解大变革中的上海之丰富。虽说哪个人比他做得更强他不了解,但在上海搞摄影,“达到一个高度完全是有可能的。‘里程碑’也许不在我们这个圈子里;也许这不是一个人,是几个人。”对各种各样的荣誉,雍和认为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但是对于现实的批判,他依旧愤世嫉俗。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并不显山露水的人,会随时亮出其锋利的图文之剑!
雍和论摄影
1. 新闻摄影者不是美化的角色,而是记录的角色。把历史记录下来是我们的工作。
2. 让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因为看了我的照片而知晓一些事情,也让以后的人了解从前。记录性的照片中最突出的应该是内容和指向,而不是突出摄影者的手法。
3. 我希望别人能记着的是我记录的内容,而不是一种什么摄影理念。我的东西就是要传播出去,或者是留得住时代的痕迹,这比只在圈内获得叫好重要。
4. 好的纪实摄影家都不喜欢被人说自己的照片有艺术性,他们会认为这种评价是对他的作品的轻视。
5. 我的知识的获取95%来自摄影之外。我的生活也不是围绕着摄影转。
6. 最好的照片就是,今天看是新闻,到以后就成了历史。
7. 假如照片不能提供更大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影象再好我也会舍弃掉。
8. 我尽量不用大光圈,喜欢有景深的图像。只有十公分的景深能容纳什么?如果从一米到无限远都是清晰的,信息量会乘多少倍地记录下来!
9. 保持一定距离我认为是有好处的,我能更接近他的本质、看到他和周边的关系。这个距离不仅是讲物理的距离上更在思维的距离上,这样才能保证客观、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