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摄影新视界|新闻摄影网 返回首页

殷晓冬的个人空间 http://www.photodbs.com/?64 [收藏] [复制] [RSS]

相册

收藏 共 52 张图片

2016年 3月25 日,春和景明,花繁树绿。第二次随六安摄影俱乐部赴皖南山区,作为期三天的观景拍片活动。27日12时,在歙县唐模景区,有幸见证了纪念唐越国公汪华诞辰1430周年,“第二届中国黄山汪华文化节”。观看了 “绩溪余川抬汪公”、“祁门傩舞游太阳”、“屯溪黎阳仗鼓”等代表徽州汪华文化民俗活动,场面宏大,摄手很多,抢不到好机位;发扬自己一贯溜边的政策,记录这不可重复场景的一些花絮;虽是一滴水,也依稀反映大海。更希望有一天我能滴水成珠,如注;汇成小溪,形成江河湖海……. 汪华,徽州绩溪县登源里人(隋唐时属歙县),出身贵族世家,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他先后师从道家演公、儒家朱老夫子和佛家罗玄和尚三人,既学到了盖世武功,又饱读兵书战策。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到歙州投兵,大隋王朝寿终正寝之后,天下割据,汪华高举义旗,相继攻占歙、宣、杭、睦、婺、饶六州,拥兵十万,治下百姓百万。汪华以六州为版图,建吴国,称吴王。武德四年,为了促进华夏统一,审时度势,主动放弃王位,率士归唐。唐王李渊授予其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县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贞观二年奉诏到长安,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事掌禁兵。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任汪华为“九宫留守”,担当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于长安,三年后,灵柩运回家乡,葬于歙县云岚山。 一、关于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徽州文化是指有史以来存在于古徽州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它分为古越文化、山越文化、新安文化、徽州文化和后徽州文化。狭义的徽州文化是指存在于古徽州地区兴起于南宋而终于清的地域性的封建文化。 人们一般所说的徽州文化指的是狭义的徽州文化, 二、汪华文化的起源 1、汪华文化产生的背景 汪华是徽州早期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隋朝末年,炀帝荒淫无道,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反隋高潮风起云涌。为保障新安六州民众免遭涂炭,汪华在部将的族拥下建立了不被正史认可的“吴”国。为表示“不贰隋”,汪华决定仍以隋朝“正朔”(即年号)纪元,以示身为隋臣,并无二心,称王只是权宜之计。当时全国纷扰不堪,战乱频仍,百姓遭殃,生灵涂炭,但“吴”国境内由于汪华颁布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十多年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这在隋末实属绝无仅有之地域。故而徽州的百姓称汪华为“太平之主”。 唐受隋禅后,汪华审时度势,决定“远送款诚”,归顺大唐。武德四年九月甲子,汪华具《奉籍归唐表》,遣左丞相、宣城郡长史汪铁佛奉表归唐。唐高祖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的功绩,于九月二十二日颁诏曰:“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汪华的主动归顺,避免了百姓与唐王朝的冲突,保证了古徽州社会的继续繁荣,对徽州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2、汪华文化形成期决定其“源”的地位 战国前发生于古徽州的古越文化对徽州文化的形成影响甚微。自战国至三国,越人“入山为民”,过起了半原始丛林生活,形成山越文化,这是社会、文化大倒退时期。东汉末年起,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先进的中原文化挺进古徽州,给山越文化以巨大的冲击;当地山民为保护既得利益对这一冲击进行顽强对抗。两种文化在新安大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对抗和碰撞。这一对抗和碰撞的过程也就是两种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新安文化孕育的过程。 汪华保境安民的政策是促进两种文化融合的首要原因。大敌当前,土著山民与中原移民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利益的一致,使得他们不再相互仇视,而是同仇敌忾,保卫家园。汪华的双重身份也决定了他能成为两种文化整合的“融洽济”。汪华的祖先自30世迁歙,传至汪华已历14代,可以算是土著人,对于后期移民来说,也可以把汪华归属于移民行列,所以汪华当“徽州之主”是两种文化选择的结果。汪华创建“吴”国和顺时归唐,保证了新安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这给新安文化积淀的加厚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汪华“吴”国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山越文化的结束,汪华文化的开始,也标志着新安文化的正式形成。某种意义上说,此时及稍后的汪华文化等于新安文化。 可以说,没有汪华,新安文化的历史就要重写,也不可能产生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汪华文化是新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文化的“源”。 三、汪华文化与徽州文化的关系 汪华文化“源”的地位,决定它与徽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汪华文化与徽州文化的三个板块。 宗法文化、庙会文化、徽商文化是构成徽州文化的主体,也是徽州文化的精华。 随着古徽州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地方神汪华的早期崇拜,逐步演变为大规模的持久的祭祀活动,直到固定为形式繁杂的庙会,从而形成“庙会文化”。汪华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徽州的庙会文化。 汪氏宗族入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人口众多,对其他姓氏影响颇大。汪氏后裔往往把汪华崇拜与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公祭与私祭交融,这一形式使其他姓氏受到启发,所以新安时期已初步形成简单的宗法文化。后来由于朱熹等人的大力提倡,宗法制度在徽州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时期系统完整、成熟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宗法文化。 徽商文化的核心是“诚信”、“义”,直接源于汪华的“忠”。 所以汪华文化是徽州庙会文化的主体,汪华崇拜对宗法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汪华忠君思想是徽商文化的哲学基础。 2、汪华文化孕育了徽州文化的多种形式载体。 汪华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庙会文化,它直接孕育了徽州文化多种形式的载体。 徽菜的雏形是庙祭中的供品。庙祭供品,最初只是一些农家小菜,随着汪氏子孙的繁衍壮大,以及其他姓氏对汪公敬仰气候的形成,徽州各邑各社在汪公庙、太子庙的祭祀敬神活动逐渐频繁,而且持续时间长、规模大,人气旺、供品多了后,祭祀活动变成了祭品的展览,单纯的庙祭活动变成社祭、村祭,祭祀形式也由悲悼转为喜庆,祭品的“品偿”也演变成“赛琼碗”等民间竞技活动。年复一年赛琼碗活动的结晶便是徽菜的雏形,再经过徽商的精心打造,形成了独特的徽菜菜系。 早期的徽州人主要是祭祀汪华的,后来发展为各种庙会。庙会是一种娱人娱神的聚会,如“花朝会”、“太子会”是徽州人为纪念地方神汪华和他九个儿子而进行的活动。祭祀形式有焚香跪拜、游庙游街,表达对祖宗的一种敬意,寄托哀思,发泻情感。祭祀表达的内容与先人的功德、传说神话、农业生产等有关。庙会由简单的仪式逐步向肢体语言发展,由无声向有声唱腔发展,由缅怀、哀悼向娱乐发展,由单纯的仪式向丰富的思想内容发展,由单一的形式向鼓乐发展,于是庙会中出现了傩舞、舞回、跳神、杂技、玩耍等徽戏的原始形态。 另外,庙会对徽州民俗和徽州文化传统的整合也起了重要作用。

123下一页
上一组 下一组

其它相册

摄影新视界| 交流论坛| 快捷面板| 站点地图| 在线PS| 站点统计| 站点搜索|

powered by 摄影新视界--新闻摄影网 Discuz! X3.1 ◎2013-2020

公安备案号 34152302000061

皖ICP备16011776

返回顶部